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ynxinli
本栏推荐文章

对不起,暂无此类信息!

广泛性焦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焦虑 > 广泛性焦虑
一凡:你在人际关系中的焦虑或回避是怎么形成的——早年依恋风格

信息来源:文/一凡  浏览:4220次  发布时间:2019-5-1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关系,人都有依附需求。

依恋的研究者认为,焦虑的儿童会变成焦虑的成年人,回避的儿童会成为回避的成年人。

早期的依恋模式创造了贯穿我们一生的关系原型,不仅仅包括在我们期待他人的方面,也包括他们在场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多少舒适和愉悦。我怀疑,如果诗人卡明斯在童年早期遭遇的都是冷漠的表情、敌对的注视,他是否还能写出类似“我喜欢我的身体,当它和你在一起……肌肉更好,神经更多”这种快乐的诗句。我们的关系原型是隐藏着的,铭刻在我们的情绪大脑中。

那么早年依恋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安全、焦虑、回避及混乱的依恋模式分别有哪些特点呢?以下引用世界著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美】巴塞尔.范德考克著作《身体从未忘记》中关于依恋内容,帮助您了解这些(此书被誉为心理创伤治疗的“圣经”)。从而更好的觉察自己和成长自己,协调情绪,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安全的基地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用尖锐的声音来宣告我们的存在。有人立刻帮我们洗澡、把我们抱起来、喂饱我们,最棒的是,我们的母亲会把我们放在她的肚子上或胸前,让我们享受舒适的肌肤接触。我们是彻底的社会动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包括找到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我喜欢一位法国精神科医生让内( Pierre Jane)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件艺术品,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放在一起。”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逐渐学会了照顾自己,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但我们自我照顾的第一堂课都起源于我们是如何被照顾。掌握自我控制的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早期与养育者互动的和谐程度。如果孩子们的父母是舒适和力量的源泉,他们就有了贯穿人生的区大优势,足以抵抗他们可能面对的最糟命运。

 约翰·鲍尔比发现孩子会被面部表情和声音吸引,而且他们对面部表情动作、语调、生理状况的改变、动作的节奏和习惯性动作都很敏感。他认为这一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进化的产物,而且对于这些无助的小生命来说是关键的生存技能。孩子们也被设置好,会选择一个(最多几个)特定的成人,与他们一起发展沟通系统。这样,他们就结成了他们初始的依恋。成人越是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的依恋就越深,而孩子也越有可能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回应。

鲍尔比经常在伦敦的摄政公园系统地观察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当母亲们静静地坐在公园长凳上织毛衣或看报纸时,孩子们就会到处探索,偶尔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看着他们。然而,当一个邻居路过,用聊天吸引了他们母亲全部的注意力时,孩子们就会跑回来待在较近的地方,试图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如果婴儿和小孩子发现他们的母亲没有把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会感到紧张。当他们的母亲消失在视线里,他们会伤心欲绝地哭,但只要他们的母亲一回来,他们就会安静下来继续玩。

鲍尔比发现依恋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岛。在接下来50年的研究中,证实了稳定的安全岛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信、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帮助之心。从这种依恋亲密的给予与接受,孩子们学会理解其他相似或不同的人的感受和想法。也就是说,他们学会与环境和周围的人“同步”,发展出自我意识、同情、控制冲动和自发动机,以让他们更好地成为对外在社会有贡献的一分子。很可惜,这些特质在我们儿童医院里的孩子身上是缺失的。 

与既有的父母相处

孩子们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倾向——他们没有选择。无论他们的父母或养育者是充满关爱的,还是疏离的、迟钝的、拒绝的,甚至是虐待的,孩子们为了满足基本需要,他们都会发展出对应的依恋方式。 

两位美国科学家,玛丽·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和玛丽·梅因( Mary Main)以及她们的同事多年来数千小时的母婴行为观察,我们现在可以依靠评估和辨认依恋风格。安斯沃斯基于此前的观察创造了一个实验程序,叫做“陌生情景”( strange situation).用来观察母婴短暂分离时婴儿的反应。正如鲍尔比之前观察到的一样,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痛苦,但他们在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愉快,而且在短暂地确认母亲的存在之后,他们可以平静下来继续玩耍。但不安全依恋的婴儿表现出更复杂的反应。那些拥有反应迟钝,或拒绝接纳的养育者的要儿,会发展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应对焦虑。研究者们发现,他们中的一些看起来长期沮丧或对母亲苛求;另一些表现出退缩和被动。拥有这两种与母亲关系的婴儿都难以平静下来,—当母亲回来后,他们没有办法像安全依恋的婴儿一样继续玩耍。

其中一种模式叫做“回避依恋”,婴儿表现得好像无所谓一样—他们在母亲离开时不会哭闹,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忽略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母亲离开对他们毫无影响。事实上,他们的心率长期较高,表明他们长期处于过度唤起中。我和我的同事把这个模式叫做“解决但不感觉”。回避依恋的婴儿的母亲看起来好像不喜欢与他们孩子接触。她们不太会抱紧婴儿,她们也不能用面部表情和声音来与孩子进行愉悦的节奏交流。 

另一种模式,叫做“焦虑”或“矛盾”依恋,婴儿持续通过哭泣、大叫纠缠或尖叫来获得注意:他们是“在感觉而不解决”。看起来,他们好像发现,除非他们把事情弄大,否则没人关注他们。当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母亲在哪里时,他们变得极度苦恼,母亲归来也不能缓解分毫。甚至,他们不再享受母亲的陪伴,他们变得被动或生气地注视着母亲,甚至不参与那些其他小孩都非常喜欢的游戏。 

依恋的研究者认为,这三种“有条理”的依恋策略(安全、回避、焦虑)都是有效的,因为这些策略能让他们的养育者提供尽量多的关爱。如果婴儿能够获得稳定的照顾(即使这种照顾充满着情感疏离或迟钝)他们都能够适应自我,以维持与养育者的关系。这并非毫无问题,依恋风格会持续到成年期间。焦虑的儿童会变成焦虑的成年人,回避的儿童会成为回避的成年人,不能感觉到自我和他人感受(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打小孩没什么错的。我小时候被打,才有我今天的成就”)。在学校,回避的儿童很有可能欺负其他小孩,面焦虑的儿童通常是受害者。然而,发展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很多生活体验会影响、甚至改变这些后果。 

 但有另一组的依恋方式并不那么,而这一组是我们在儿童医院以及之后在精神科遇见的成年人之中的大多数。20年前,玛丽·梅因和她在伯克利大学的同事就发现了一组孩子(大约占他们研究对象的15%),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他们的养育者打交道。最后,他们发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养育者成了儿童痛苦和恐怖的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无从依靠,而且他们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他们的母亲既提供他们生存的需要,又是他们恐惧的源头。他们“既不能靠近(安全和矛盾依恋所采取的‘策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回避依恋的‘策略’),也不能逃走”。如果你在幼儿园或依恋实验室观察到这些孩子,你会看见他们瞟见父母走进房间之后会立刻转头。无法靠近又无法回避他们的父母,这些小孩的手或膝盖会抖动起来,好像进入了催眠状态,又好像只要一朝他们的父母招手或者站起来与他们的父母问候之后就会立刻倒下。不知道谁是安全的、不知道他们属于谁,他们可能会对陌生人表现出强烈的关爱或者无法信任任何人。梅因把这种依恋风格叫作“混乱依恋”( disorganized attachment)。混乱依恋是一种“无法解决的恐怖”( fright without solution)。

文章由一宁心理/一凡编辑整理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首 页 | 重要公告 | 成功案例 | 强迫 | 焦虑 | 婚姻家庭咨询 | 社交恐惧 | 疑病 | 失眠/养生 | 神经衰弱 | 抑郁 | 企业EAP服务 | 修心养正
版权所有 一宁心理咨询(长沙)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12097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 术支持:斌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