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ynxinli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 成功案例
​疑病症经典案例分析:没有问题却还想去医院反复检查

信息来源:张明(一宁)  浏览:7413次  发布时间:2020-3-10

前言

困扰正严重的你,也许阅读本文会有些困难,原因在于,缺少本文所指的“正能量”,进而使你头脑不够清醒、记忆力不够用、难以安定地结合你的体验去思考,最终理解不了,还是对如何改变疑病症,感到迷惘。

当一宁指出这一现状,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现状,有清醒的认识,避免被它迷住,进而有意识的克服,比如:每次只读一点点,用20多次来阅读与体会,总会有启发吧?

 

一、常见现象:

明明已经检查了很多遍,问了很多医生,有的把医生都问烦了,都说没有问题,还是怀疑自己有病。

检查与问医生的过程,是获得确定感与安全感的过程。每得到一个“我没有病”的答案,就安心一次。但这种安心管不了几天,甚至1小时内,又不确定了。

少数朋友还会同时担心重要他人(妈妈、恋人、外婆等)得病,然后离自己而去。为了缓解担心,会要求重要他人听从自己的要求,比如每天坚持锻炼,出门要采取安全措施等等。


二、理解与分析

已经检查或确认了那么多次,结果还是不安;继续原来的老路,结果仍将是不安。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受后述K的成功案例启示,从两方面来帮助你理解。


1、太想要了,则不确定。

太想要了,或太不想要了,就会产生不确定感与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普通存在的心理规律。

每个人都容易体察到这一点。

例如:

乡下有几个老表可以玩,空间也大,有各种各样的游戏玩,踢足球,一起读书,打仗,越野,放风筝,开火车……简直嗨翻天。这决定了小孩太想要了。

太想要去乡下,相反,太不想要天天呆在城市的房间里。

我决定又带小孩去乡下,小孩说,“可以住乡下吗?如果当天去当天就回,那太可惜了啊。”我说可以。

小孩又去征求妈妈意见,“妈妈,我可以在乡下住吗?”妈妈同意,小孩跑过来惊喜的说:“真是难得啊”。

隔了1分多钟,小孩又问妈妈,“我可以在住乡下吗?”妈妈说可以。

鉴于小孩问了快5遍,我说,你为什么总是问呢?

小孩说,因为妈妈只说了“嗯”,我就还不太确定。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这个例子与疑病症有关系吗?

那么,你回顾一下,你与医生对话的过程。是否也类似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问呢?当医生语气很轻;当你觉得医生回答太草率;当医生对你的问题只是说了:“嗯”……你又忍不住再问一遍。不好意思或不敢再问繁忙的医生,就再换一个医生继续问。

前述小孩是太想要“不在家里了”,才忍不住反复确认。在其它许多事情上,比如晚上要不要吃饭,小孩没有反复确认,

而疑病的你,是太想要“什么了?”,才忍不住反复确认呢?在其它事情上,比如晚上要不要吃饭,你也没有反复确认。

我们需要有抽象出本质与共同点的能力;

太想要……,则不确定!

至于省略号……里,填什么内容,都可以。

一宁早在2007就注意到,由于不同的人填补的内容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症状。内容无穷,因而症状无穷。疑病症、强迫症都典型如此。但核心一样!

太想要……,则不确定,进而恐惧,为了消除恐惧,就有了反复检查行为。

那么,

受疑病困扰的你,太想要什么呢?

太想要不生病,太想要不死。

谁不怕死,谁不怕大病呢?大多数人都怕,但大多数人觉得死和重大疾病,离我还远着呢?

“为什么我的怕就如此强烈,如此临近呢?”

”我与大多数人有何不一样呢?”

试着这样去思考与观察,就是克服恐惧与害怕的过程。思能胜啊!

而通过反复检查和确认,只是一时的、饮鸩止渴一样的安慰和确定,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继续阅读、思考、体察。

为什么我的害怕如此强烈与迫在眉切呢?让我觉得就是真的有病,检查都不足以消除我的怀疑呢?

①因为潜意识里有某些需要太强烈了,而这些需要的实现,以“不生病,不早死”为条件;这是部分案例的情况。

②还有少部分案例,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生病,但另一面,希望自己生病,以引起家人的关注。希望被爱被关注,就是潜意识里的强烈需要。还有希望通过生病、自伤、自杀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人不满的,表达不满,是潜意识的需要。

③在专辑“焦虑类困扰的辨证调节法”中,提到了1️观察性自我、2焦虑容受力、3定力、4凝聚力、5正见、6平等心、7整合等能力,以及8气血这一生理因素,为便于表述,这里简称“正能量”。

注意这里的正能量,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以积极向上、向好、向善为主要特征”的正能量,而是蕴含前述8个要素的正能量。

正能量不足,让我们更加难以看清潜意识中的需要。

由于缺失正能量护持,潜意识中的需要及其携带的恐惧等情绪,对我们冲撞的更加厉害,因而害怕如此强烈。

本文暂不深入探讨第②③部分,我们回到第①部分,继续“太想要,则不确定”这个主题。

某些需要太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实现,以“不生病,不早死”为条件;这使得,潜意识里的需要有多强烈,就有多么害怕生病与早死,好比发动机的转速有多快,汽车就能跑多快。当汽车太快了有危险,我们自然会想到不踩油门,减低转速。

当我们太怕生病与死亡,以致生活工作都受影响了,为什么不会想到处理潜意识里的需要呢?

因为心太抽象了,不如实体汽车那么直观,还因为在漫长的几十年里,我们忘了最初的心愿,忘了心理现象一步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仔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最好是在一宁心理的引导下回顾成长经历,有利于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怕死怕得病这一步的。

为什么说最好在引导下回顾?

①有些朋友不敢回顾,甚至在加入咨询前就防御性的询问,你们做咨询,要回顾过去吗?如果要回顾过去,我就不做这个咨询了。然而,回顾决定能否稳定康复。

②有些朋友,过去的经历太糟糕了。一个人独自回顾,容易再次被糟糕的情绪淹没。而有专业者引导,则不容易被淹没,参见《自我力量》中Q女士的案例。

③多数非专业者难看到关键信息,抓不住重点。

继续言归正传。

某些需要太强烈,那是什么需要呢?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需要在详细了解你成长经历、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你的梦、人际关系感受、意象等现象,具体分析,真没法一概而论。

K的成功案例供大家了解:

K,青壮年,身体健康,却怕得癌症,得一些见不得人的病。稍有身体不适,甚至只是芝麻大的点,都能引发害怕。在害怕的趋势下,要么忍不住反复极端思维,要么去医院检查、问医生。曾经要问几十个医生,好对比他们的口径是否一致,进而获得更高的确定感,即使如此,恐惧与怀疑仍然不减。

在前期的咨询中,主要围绕如何增加正能量交流,以抵御恐惧的冲撞,减少反复去医院检查的行为,减少强迫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一宁对他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梦和意象、人际关系的感受等,有了越来多的理解。同时来访者自己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

进入30多次咨询后,足够充分的证据,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

K之所以怕得病,是因为怕得病后:

①至六岁以来,在他人心中留下的良好形象破灭。

K六岁以前,家人忙,缺少回应,而六岁以后,由于自己某方面技能表现出色,被人惊叹,长辈引以为豪,从此以后,K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②无法实现人生憧憬,好比还没有到达终点,司机就说,你只有2元,该中途下车了。因此感到不甘心、不平衡,还没“过把瘾”,怎么能死呢?

当K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这两个潜意识的需要与恐惧,以及后述第2点后,疾病恐惧与检查冲动,就慢慢淡去了,反复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低。

在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方面,逐渐有了变化:

比如:最初,视频咨询小心翼翼,生怕别人听见,而后来,突然旁边有同事过来,也能坦然继续。在单位,之前工作很卖命,现在,能照顾自己的感受。


2、缺少存在感与支点。

在“焦虑类困扰的辨证调节法”第23、24节,分别介绍了“更原始的焦虑:存在感与价值感缺失”,“失去重要他人的恐惧”。K的案例,正好与此相关。参考这两节,有利于更好的理解。

①、存在感缺失。

由于早年缺少他人回应,内心关于自己的图像没有稳定建立起来。这就是存在感缺失。这不同于我们在聚会中,没有人与自己说话的那种存在感缺失,后者是暂时的表浅的。

K怕得大病而死,实际上是内心这种存在感缺失的外在表现。通俗的说:潜意识觉得自己是那个没有人形的样子,能不恐惧死亡吗?

存在感缺失者,还容易有不幸运感,总觉得倒霉的事情要发生在自己身上,且信以为真,例如,对传染病,只要没有与确诊者亲密接触,一般人就会觉得离自己远远的。但存在感缺失者,很容易感觉被传染了。

K存在感缺失的证据有:

A、缺少回应的孤独的早年经历。

六岁以前,常常一个孩子自娱自乐,那时最有瘾的游戏之一,是躲在被子里,拱起被子,形成一个安全的洞穴,在洞穴里,分别把两手当成不同的人,然后彼此对话。这是他自我疗愈,让自己轻松活下去的方式,他需要洞穴象征的那种“安全与温暖”,需要两手对话所象征的那种“伙伴之间的交流”。

B、在意象中的证据1:

某次在想象中看镜子,只看到黑色迷雾,时而聚拢成人形,时而不清晰,模模糊糊的人形,带着披下来的黑色斗篷,有死神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于自己的心灵上的容貌,看镜子的作用,即是呈现出这个心的容貌,它就是关于自己的图像。而K看到的容貌不清晰,没人形。

证据2、

跟着一宁的引导语,在想象中看心灵剧场,一般呈现出来访者当前内心深处的渴望。K看到的画面是:

一个五六岁的我,与小伙伴一起奔跑,玩耍。那个我像我又不是我。对五六岁的自己,不知道长什么样。(这再一次与前面没人形的图像相互印证)

再仔细体察这个小男孩,眼神里有很深邃的东西,许久处于孤单,突然遇到稀有的小朋友,像留守儿童突然得到关怀,爆发出深刻的喜悦。(这是缺少回应的证据)

还有很多意象证据,此不赘述。不属于你自己的意象,往往也难有感觉与读下去的兴趣。

获得存在感的办法:

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帮助来访者看见他自己,就如早年稳定在身边的重要看护者,持续回应孩子的表现一样。回应足够了,存在感就有了。

引导来访者看意象,也是一种回应,帮助看见内心深处的样貌,也是让来访者不知不觉好起来的方式,就如F女士的案例一样。

相关文章请参考:

心理咨询如何产生作用?如何自我调节?提点!

文献导读:环境的回应和启蒙,决定我们的存在

②、缺少支点。

重要他人在我们心中稳定的图像,以及他对我们的爱,就是我们的支点。这个支点,相当于中国文化中的“根”——缅怀祖辈,与祖辈一脉相承的这种根。亦等同于心理学上讲的:“客体恒常性”。每个人都需要这个支点,当缺少这个支点,就容易有分离焦虑,当重要他人此刻不再身旁,就好像他永远不在了。对应的症状是,害怕重要他人因为生病、被报复、车祸等原因,离自己而去。就如K的情况,当进入伴侣关系后,担心伴侣生病。

重要他人在早年对我们的回应不够,陪伴太少,难免同时伴随着,重要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图像不稳。

解决办法,仍然是足够的真心实意的陪伴和回应,并在这个过程,内化陪伴者与支持者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

 

三、如何自我调节?

客观地讲,与有经验的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系统心理咨询,是最好的改变办法。自救效率太低,持久挥之不去的困扰,耽误你的学习、耽误你擅长的工作、让你的青春不堪回首。对疑病症困扰者来说,许多与缺少存在感与支点有关,而在这一点上,离开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就缺少了摆脱困扰的必要条件。

虽然局面是这样,但仍然提供改变框架与建议,为资源匮乏的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追求完美,帮助多少算多少,艰难少一点是一点!

你可以先结合前面的理解与分析,自我思考下,改变框架与建议是什么?

1、从培育正能量入手。

如前所述,正能量包括充足而流畅的精气神、定力、焦虑容受力、平等心等要素,其更多介绍,参见:焦虑类困扰的辨证调节法。

正能量方面,如果你不是太严重,勤奋学习,踏实奉行,自我调节也能有效果。

正能量的作用:

①、抑制恐惧对我们的侵扰,进而能坚持正常的生活。

在你能正确理解与运用正能量,且奉行有质有量的情况下,有三种情况:

A、如果内在恐惧或冲突轻微,有的朋友甚至能因此稳定好转。

B、内在的恐惧或冲突较大,正能量也能让你时而好转一阵。但遇到相关刺激事件后,又易复发。复发之后。再次正能量,再次好转一阵,如此反反复复。复发的严重程度,与刺激事件的大小成正比。

C、内在的恐惧或冲突特大,正能量也抑制不住。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寻求治疗。

②因为正能量抑制了恐惧的冲击,相对能够静定了,才能有观察与思考的自我功能,这项功能是看清“内在恐惧或冲突”,进而获得稳定好转的条件。

《心经说》:照见空,度一切苦厄。如果没有在静定中观察和思考能力,则无法照见空。

                                  大圆.png           

当你最近的恐惧十分强烈,笔者对你能否理解下面第2点,不抱期待。

2、观察与思考你到底怕什么?

比如,你可以这样思维:

我怕生病,是因为怕死,那如果我真死了,我有什么难以面对的?

①怕连累了家人?

为什么怕连累家人呢?真连累了家人,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比如,内疚的感受?如是,那为什么会内疚呢?

内疚总是发生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如果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人,就无所谓内疚了。

在你的人生里,最早关于内疚的体验与事件是什么?……这可能需要你花好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去回想……

在这个事件里,是否对方太严格、甚至严苛?而且对方对自己还有好的一面?或者你觉得你离不开ta?需要ta?归属于ta?

如果你只归属于自己,又由于自己的独立与强大,进而对他人的依附减少,是否就能摆脱内疚?

②怕人家嘲笑?“你看他曾经混的那么好,而现在这么惨!”

为什么怕他人嘲笑呢?

有一位中医行医多年,他体察到,许多慢性病与怕病的,其实是心理不适,于是他一度将主要精力用来宣讲《道德经》,他认为这能治愈迷失的现代人、因为过度的追逐而精神耗竭的现代人。

如果怕人嘲笑,是因为在社会的攀比中,丢失了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变得在乎他人看法。那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借助学习变得有主见,立足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则不怕别人嘲笑。

找回自己的前提是,之前还有自己,存在感一开始就不缺。

存在感缺失者,也容易活在他人的看法里,因此也容易怕人嘲笑,这种情况下,要回顾前面对存在感缺失的介绍。

③不甘心英年早逝?

④怕要死不活时的身心之痛?

⑤……上述①~④只为抛砖引玉,你的观察和思考是什么呢?不能指望今天就思考明白了,需要时间,困扰减轻或消除,就是真正思考透了的表现,如果还有困扰,就说明还没观察和思考透彻。这个过程需要结合梦、意象、人际关系中的反应等材料来进行。再次强调,存在感与支点缺失层面上的问题,只自己观察和思考远远不够,有赖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当我们像这样追根溯源,并在源头上调适,才能改变“没有问题却还想去医院反复检查”的顽疾。

 

相关文章:

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自我力量

23更原始的焦虑:存在感与价值感缺失

24失去重要他人的恐惧

心理咨询如何产生作用?如何自我调节?提点!

文献导读:环境的回应和启蒙,决定我们的存在

F女士的案例

1焦虑类困扰的辨证调节法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首 页 | 重要公告 | 成功案例 | 强迫 | 焦虑 | 婚姻家庭咨询 | 社交恐惧 | 疑病 | 失眠/养生 | 神经衰弱 | 抑郁 | 企业EAP服务 | 修心养正
版权所有 一宁心理咨询(长沙)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12097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 术支持:斌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