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们的五官其实并不可靠,如果我们没有眼见为实的实际能力,又太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么我们会越多很多障碍,人际关系不好,自己烦恼,无创新精神,常常作出错误的决策。
所谓的神经症困扰者都有共同的特点:活在主观想法里,用一些虚假的头脑中的想法吓自己,对此请参阅文章《感觉不一定真实》。
下文详细阐明了如何做到眼见为实,摘自《心理学导论》第11版。
一宁心理
2009年07月22日(日食)重新编辑
哪些人能比一般人更准确地知觉事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相信,有一种人对自己和其他人知觉的准确度强于一般人。这些人的个性特点是活泼、心胸开阔、意识清楚、心理健康。
马斯洛发现,这类人的知觉方式有以下特点:他们完全接受现实,不带任何成见,能不作任何选择、批评和评价地专注于面前的人、事物和体验。那些刚刚生下婴儿的母亲们、圣诞节中的孩子和恋爱中的情侣们不就是以这种方式知觉世界的吗?
研究人员对佛教禅宗的一些大师进行了测查,看他们对重复刺激的习惯化过程是怎样的。试验结果发现,这些禅宗大师没有表现出对刺激的习惯化。大师们说,他们在看了一棵树500次之后,如果再去看这棵树,会感到与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棵树时一样新鲜。研究证明,禅宗大师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注意与智慧
虽然我们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用“见一木而识森林”的信条限制自己的知觉,但是,由于习惯化的作用,我们看见一棵树后,往往只是把它划入“一般的树”的知觉类别而已,此时,即使奇迹就在面前我们也意识不到。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去习惯化”?我们是否也需要像禅宗大师那样,经过多年修行以达到知觉清晰的境界呢?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条通向“去习惯化”的捷径,那就是“注意”。以下一段对话说明了注意的重要性:
一天,一个人对禅宗大师说:“大师,您可以给我写一条最高度智慧境界的箴言吗?”
大师立刻提笔写下“注意”二字。
那人问:“就这些吗?您能再加上几个字吗?”
大师又写了两遍“注意、注意”。
那人有些不耐烦了,说道:“好吧。但我实在看不出您这两个字中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
大师听后,又写了三遍:“住意、住意、住意。”
那人不解地问道:“这‘注意’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师耐心地回答道:“注意的意思就是注意。”
如果知觉的通道中没有了杂物,人们看见的一切将是原本的、无限的。
二、如何提高知觉的准确性?
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
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到底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知觉?
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
每天要试着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在看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3、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参考性系
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和书,在安静的树林中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儿。不同的经历可以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4、克服知觉定势
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被已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一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5、避免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积极的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和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的观点。
6、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
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
第一、要提出疑问;
第二、要澄清事实;
第三、要参考来自其它渠道的信息。
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7、像禅宗大师那样去注意
要努力有意识的去注意你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全部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
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检验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