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ynxinli
精神分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方法 > 精神分析
内摄、认同、内化

信息来源:  浏览:7888次  发布时间:2021-9-10

我认为区分这些概念可能会有一些好处。内摄指的是在你自己心中创建另一个人形象的过程。要实现这种机制,包括对另一个人的感知(由投射所污染)、对感知的记忆,然后和对这个人的其他感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概念,这就是你为什么可能会对某个人有错误的印象:你的感知可能并不充分。对这些感知的记忆可能被其他想法污染,或者你可能没有准确地把感知整合起来(作为案例,这就是为什么精神分裂症病人对他们的医生会有奇怪的想法)。

 

不管怎么说,另一个人的“内摄物”或“精神表象”或“内在表象”(都是同义词)、就是我所描述的这个样子。作为防御,你可能将某个人的形象内摄,来避免面对他的丧失(贝下),或者缓解紧张。比如,有些人在办公室里放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可以缓解抑郁感(通过看到另一个人,缓解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的痛苦,来加强内摄)。

 

认同指的是将内摄物整合进你自己的自我意象。换句话说,你成为像你所内摄的形象的那个样子。弗洛伊德(1917)在《哀悼和抑郁中指出,很多人可能会变得像丧失的所爱之人那样来防御哀伤[沃尔坎(Volkan)也在他的书里详细说明了这一点].弗洛伊德还补充说,当丧失的客体同时也被恨着的时候,会有一种有威胁的复杂情况出现。在那些情况里,内摄的元素受到憎恨,居丧的人可能开始恨他们自己,变得抑郁,甚至有自杀的想法。换句话说,在认同中,你将内摄物吸纳进自我表象,然后变得像丧失的那个人。这常常发生在一名父母死去之后,幸存下来的孩子可能在急性的哀伤期里暂时使用失去的那名父母的语言、说法甚至是姿态(这种机制称为“认同于丧失客体”)。

 

有其他类型的认同,但它们都涉及首先创建另一个人的形象(“内摄”)。

 

再进一步:内化通常是一个总括的术语,指上面说的所有这些。然而有些分析师用内化来指心智结构的构建(也见哈罗猴子实验)。比如温尼科特描述的抱持性环境,这个概念和桑德勒(Sandler)(1960)所称的“内化图式”类似,是基本“安全”和“幸福”状态所必需的(Sandler,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换句话说,小孩的感知会经历时间变得整合,而影响小孩对世界(观念)的内摄物(特别是亲密关系)是否稳固。比如,令他们失去一名父母的成都或海地地震,可能会搅乱孩子对于身边关系的内在安宁的感觉,从而破坏安全感导致严重的焦虑。一名行为不可预测的酗酒的父母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搅乱孩子内心环境的“内化”。

 

——摘自 布拉克曼《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选择》。



评论区

昵称:   确认码: 加  等于? 

首 页 | 重要公告 | 成功案例 | 强迫 | 焦虑 | 婚姻家庭咨询 | 社交恐惧 | 疑病 | 失眠/养生 | 神经衰弱 | 抑郁 | 企业EAP服务 | 修心养正
版权所有 一宁心理咨询(长沙)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14012097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 术支持:斌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