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源于“怕”的失眠案例
这是一位在读大学生,为失眠困扰,怕各种声音,窗外虫子、鼠标、车声等等,最怕夏天到来时,电风扇的声音,通夜难眠,去过179,到过湘雅,吃了药,做了心理咨询,没有好转,苦闷无比,感到前途无路。加入一宁心理咨询后,两个月时间,稳定好转,这些天暴热,风扇猛转,也没反复。
本案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怕”!来访者后来领悟到,自己不仅怕失眠,还怕死,怕挂科……此“怕”最早起因于读小学时,爸妈猛烈吵架,忙着离婚的事,(保护隐私,家庭纷争细节省略)自己有时吃不上饭,只能去亲戚家,那时天天忧虑,怎么办哦,以后谁照顾我哦……
一宁心理咨询评注:
来访者爸妈最终戛然而止,重归旧好,再也没吵架了,对孩子也很好,但曾经的事件,与今日的失眠,有紧密的联系。
尤其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失眠,非器质性病变,当事人并没有失去睡眠的能力。只是暂时被“怕”干扰了,怕让人清醒,所以越怕越睡不着。怕声音源于怕失眠,怕失眠源于怕“睡不好就不能排毒(来访者曾经从网络学来的看法,不代表一宁心理观点)”,不能排毒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安全感缺失、习惯害怕的朋友,一看到“毒”字,就会想的很恐怖,好像自己就正在消失似的。
二、根源于“怕”的社交恐惧症与焦虑症案例
这是一位在职人士,职位接近集团公司最高层,为爬到这一层,这些年,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怕失控——怕自己在“重要”场合失态,诸如手抖、尴尬、结巴、脸红一类的。一度通过“假装打电话、上厕所”等方式强烈地掩饰,所以周围人并不会觉得该来访者有什么异常,为此去过广东省某人民医院,找过教授,但教授太忙。后来加入一宁心理咨询,我们得以了解到如下经历,咨询时当事人还能随意想起来,说明现在仍有影响。有的情节反复述说多次。
小时候,体弱,几岁了,头发还稀拉拉、偏黄。在流行“古惑仔”的年代,小伙伴们都爱逞英雄,自己无力抗争。
而父母总吵架,自己常感叹“哎,这一家人”,一种没有安全港湾停靠的感觉。当时还被灌输神佛思想,自己信以为真,又增恐惧。更不幸的是,尚未成年,父亲早逝。
这些背景,必然使来访者心生胆怯,十分自然、正常,假如每个人身在这种背景,可能十有八九,也会心生胆怯。
为了生存,来访者采取了“掩饰胆怯”的策略,为了获得成功捷径与权贵的提拨,极力表现良好。成年后身体有幸壮实,仪表堂堂,为人忠诚、恭敬、谦卑,的确也一帆风顺,一路高升。
但越是高升,越怕跌落。工作、生活、待人表现,都要小心翼翼,当注意力指向了“不能发抖,不能尴尬”,并认为“这不是强人的表现,一旦发现,就会完蛋”。从此。社交恐惧症与焦虑症,就产生了。因为:怕发抖怕尴尬,反而越会发抖与尴尬。越掩饰,越严重。来访者当时不明白这条无法抗拒的“心理规律”,于是,就陷进去了。
一宁心理咨询评注:
如果没有前面的胆怯,就没有后面的掩饰,以及落入“越掩饰,越严重”的怪圈。
而胆怯,根源于,小时候的安全感没有维护好。
三、根源于“怕”的强迫症
这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强迫症困扰,总是担心“万一”,没法确定,比如,“指着一个人,虽然知道这是个人,但没法确定,万一不是怎么办?然后脑子里会想象,这个人是个魔鬼,朝我扑过来,也会想到洪水突然爆发,火山爆发等没有联系的东西,让自己纠结在那边。脑子里一方面告诉自己都是假的,又担心如果是真的怎么办。”
当想到这样的“万一”时,全身十分无力。无力是情绪恐惧时的躯体表现。像这样的万一还很多,不再赘述。
通过“激发‘梦’”的方式心理分析,(分析过程参见如何看破强迫症症状)直观形象地了解到,现在的困扰,与父亲的不当言行密切相关,没有鼓励与支持,不闻不问,反而还有训斥,严加管教。随举两例来访者咨询时谈到的情节,现在还能想起的,往往都是有影响的。(严格维护来访者隐私,可能暴露来访者隐私的情节,省略。)
1、小时候与父母睡一张床,自己睡觉有个习惯,要始终摸着妈妈的脸才能睡。有一次,迷迷糊糊,把爸爸的脸当成了妈妈的脸。父亲发现后,啪的一下把手打回去。
2、为阻止上网,父亲极力把上网的危害说的很恐怖。这种极端夸张的思维与情绪,与来访者现在遇事爱灾难联想,有关系。
类似的事情虽小,但日复一日,影响就大了。与爸爸一直交流很少,特别害怕爸,不敢正眼看他,零食在主卧要妈妈去拿,沟通总是通过妈妈。
一宁心理评注:
小孩子骨肉稚嫩,扛不起重物,我们都知晓。但少知心理也脆弱,受到的负面创伤,容易泛化一辈子。
四、改变“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就是很少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与需要,总认为别人的事不是事儿,自己的事才是事儿。大人的事才是事儿,小孩儿的喜怒哀乐不值忧虑。
实际上,孩子的事儿,因为弱小无助,其苦闷的程度与大人一样,有的,还影响久远。
五、哭了即时安抚,害怕过的,再适当面对
某晚,笔者想逗逗不到一岁的小孩开心,拆下电动剃须刀,只露出两个轴,打开电源,放在眼前给小孩看,没想到大哭了,赶紧放下,抱起他,安抚一分钟左右,哭声才止。
第二天,我想是白天,应该没事,又拆下电动剃须刀,很谨慎的循序渐进地给他玩,就没事了。
曾经有一个躁动的玩具——鸭子,在地上跑的很有力,灯光炫目,歌声炸耳。那时孩子还小,一看到就哭。但随着长大、慢慢适应,渐渐不怕了,这就是成长。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会面对一些怕:各种玩具、不同面色的人、各种新情景、刚入学、学习新技能……处理的好,得到成长与坚强,处理不好,心理上始终卡在那个阶段,无法活在当下,比如前述社交恐惧症案例,来访者自述,这些年,自己的关注点始终在自我表现与忧虑上,除了最重要的工作,其余的,街道的风景——没印象,生活的乐趣——没有,对孩子的精心照料——缺乏。
结语:
凡事但尽我心,结果不必在我。
本文揭示的事实,可能让父母感到责任沉甸甸,不要紧,知道总比不知道好,适当注意就可以了;受过创伤的也不必埋怨,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切问题,终可解决。
一宁心理咨询:
专业致力于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亚健康的咨询与治疗。
本类困扰,可能大约十分之一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分享到朋友圈,对身边的朋友有益。
相关文章:
如何看破强迫症症状